宋襄公修行仁义,未做国君之前,让其庶兄目夷为嗣,桓公义太子意,竟不听。个人认为,宋桓公吸取了他爷爷那一代人让来让去带来的经验教训,让来让去随之而来的就是争来争去,《春秋》讥宋之乱自宣公废太子而立弟,国以不宁者十世。
公元前651年,宋桓公去世,太子兹甫继位,就是宋襄公。以其庶兄目夷为相,宋襄公很讲仁义,让位没让成,就让目夷做了自己的国相,而目夷也很讲究仁义,更是个明白人!
未葬,而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,襄公往会。宋襄公被齐桓公在蔡丘会盟诸侯时的景象深深吸引住了,八年,齐桓公卒,宋欲为盟会。于是宋襄公也想搞一搞,十二年春,宋襄公为鹿上之盟,以求诸侯于楚,楚人许之。
宋襄公要召集诸侯在鹿上会盟,请求楚国出面邀请,楚国人答应了,这时候公子目夷谏曰:“小国争盟,祸也。”不听。人贵有自知之明,宋襄公不会理解,宋襄公有自己的那一套仁义价值观,目夷没有辜负宋襄公的仁义,及时出来劝阻,所以啊,与其说是宋襄公仁义,还不如说目夷仁义!
仁义还有认知,这才是真正的仁义,仁义在实力面前是不值一提的。
襄公之时,修行仁义,欲为盟主。其大夫正考父美之,故追道契、汤、高宗,殷所以兴,作《商颂》。
展开剩余73%和目夷相反的是,大夫正考父的歌颂。宋是殷商的后裔,正考父把宋襄公和让殷商兴盛起来的契、汤、高宗联系了起来,还写了《商颂》,宋襄公坚定了他的信念!
公元前639年的秋天,宋襄公的愿望仿佛是实现了,秋,诸侯会宋公盟于盂。目夷曰:“祸其在此乎?君欲已甚,何以堪之!”
目夷一语成谶,于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。好在这次灾祸没有持续很久,冬,会于亳,以释宋公。自古道:祸不单行,福无双至,子鱼曰:“祸犹未也。”
公子子鱼也是个明白人,公元前683年,宋国发大水,宋襄公的叔叔宋湣公就曾受教,漂亮地回应了鲁国来慰问水灾的使臣臧文仲。湣公自罪曰:“寡人以不能事鬼神,政不修,故水。”臧文仲善此言。此言乃公子子鱼教湣公也。
再说回宋襄公,十三年夏,宋伐郑。子鱼曰:“祸在此矣。”公元前638年夏天,宋国征伐郑国,秋,楚伐宋以救郑。
楚国参战了,襄公将战,子鱼谏曰:“天之弃商久矣,不可。”宋襄公还想着像契、汤、高宗那样,让殷商兴盛起来。很多人都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好意,于是就去做了,从仁义道德上讲,让别人挑不出毛病来!别人挑毛病,自己就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,满口仁义道德!
冬,十一月,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。
楚人未济,目夷曰:“彼众我寡,及其未济击之。”
公不听。
已济未阵,又曰:“可击。”
公曰:“待其已阵。”
阵成,宋人击之。
宋师大败,襄公伤股。
宋襄公没拿自己的命当回事不说,还要让宋国的士兵去替他承担了后果!宋军大败,死了多少普通人家的儿子,史书里没有记载,宋襄公这种病态的心里,还被一些文人所褒扬!
襄公既败于泓,而君子或以为多,伤中国阙礼义,褒之也,宋襄之有礼让也。
应该让那些褒扬宋襄公的所谓的君子们去跟着宋襄公去打那一仗!让他们充分展示君子礼仪,阐述仁义道德!
心里有病的人,不会觉得自己有病,国人皆怨公。公曰:“君子不困人于厄,不鼓不成列。”
“君子不能乘人之危,不能攻打还没有列好阵势的军队。”最终解释权还是在宋襄公那里,宋国人只能埋怨,却无能为力。人们抱怨,说明人们还能继续忍受!
还是子鱼说得明白,子鱼曰:“兵以胜为功,何常言与!必如公言,即奴事之耳,又何战为?”
打仗就是为了争胜,不能遵守常理,说空洞的道理没有用!要是按宋襄公说得那样,给楚国做奴隶就行了,何必去和楚国打仗!
十四年夏,襄公病伤于泓而竟卒,子成公王臣立。
宋襄公的那个时代,有实力才能玩仁义,强者才能修道德,否则仁义和道德只会让自己自取灭亡!仁义和道德在实力面前不值一提,是得天下者得人心,而不是得人心者得天下,宋襄公想着用仁义和道德来当盟主,只是自我感觉良好而已!
--《史记·宋微子世家》
发布于:山东省旗开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